唐代性自由背后的女子性愁苦…… – 女娲共享

唐代性自由背后的女子性愁苦……

  性自由和贞操观是性问题上方向相反的两个极端。贞操观应该说是阶级社会对女子的压迫,因为女子是男子的私有财产,不能让别人染指;同时为了确保财产能传至出自自己血统的子女手中,所以严格要求妻子的贞洁。而对男子来说,是从来不讲什么贞操的。

  决不能认为唐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已很自由、幸福了。唐代社会在这方面存在两重性,一是性自由度比较大,二是毕竟还存在男权社会对女子的压迫。

  唐诗中曾出现大量写弃妇的篇章,为弃妇洒一掬同情之泪。例如李白《去妇词》:“古来有弃妇,弃妇有归处。今日妾辞君,辞君遣何去,本家零落尽,恸哭来时路。”杜甫《佳人》云:“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白居易《母别子》云:“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哭,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此外,夫死妻守节的事也有不少。这说明唐人也并非无礼教、贞节观念,只是不如后世那么严酷罢了。对此,白居易写过一首《妇人苦》的长诗:

  蝉鬓加意梳,蛾眉用心扫;

  几度晓妆成,君看不言好。

  妾身重同穴,君意轻偕老;

  惆怅去年来,心知未能道。

  今朝一开口,语少意何深;

  愿引他时事,移君此日心。

  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

  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

  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

  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

  一折不重生,枯身犹抱节。

  男儿若伤妇,能不暂伤情;

  应似门前柳,逢春易发荣,

  风吹一杖析,还有一枝生。

  为君委曲言,愿君再三听,

  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

  白居易这首诗是为女子鸣不起的,认为夫妻虽轻,在生死的问题上并不平等,女子丧夫,“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身犹抱节”;而男子丧妻,虽然暂时伤情,但“应似门前柳,逢春易发荣,风吹一枝折,还有一枝生”,所以,他认为妇人很苦。这说明,我们也不能把唐代的性文明估计过高,它毕竟是封建社会,从秦、汉时已经强调的女子贞节问题毕竟还有不小的影响,夫死妻守节之事仍多,并不是个个夫死都要改嫁,只不过社会上不禁止改嫁,不逼令守节罢了。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揭秘古代嫔妃侍寝的潜规则

下一篇:女性割礼的习俗 主要集中在哪些国家

……女娲共享社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