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和歧视不能当做你的优越感……
01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一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相信但凡看过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读者,对上面这句扉页开头语都不会陌生。
这篇小说讲的是不过是富家子弟和中产阶级子女的恋爱故事,但这句开头却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这篇小说的真谛。
在所有人普世认同或默认的观念中,有钱的单身汉必定会以娶一个貌美如花的妻子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终身大事。
这里讲出的真相,不单单说的是单身男人有钱必会兴起成家的念头,而是借喻讽刺英国传统社会主流价值的自以为是。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头那句妙语,后来都有人把这句话理解成,
每个有钱的单身汉,都会被人们视为自己某个女儿应得的一份财产。
仿佛每一个有钱的单身汉,都是某些人赖以生存的优越感,如此说来,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当今社会上有这么多人会活的如此有“优越感”了。
不知不觉中,在很大一部分人中有人特别热衷于“优越感”这个名词,仿佛这个名词能携带着他们跨过现有的阶层,莫名其妙地高人一等。
仿佛这个名词能让他们在众人之中熠熠生辉,好像所有人都在等着他们检阅。
别把偏见和歧视当成你的优越感
02
其实在现有的生活中你甚至无法避免地发现或听见,隔壁的小丽又在办公室炫耀着刚刚买的iPhone7,还顺带吐槽一回小米华为手机不好用。
楼下的王大妈又和你妈妈说,他们家女儿嫁了个钻石王老五,也好心让你别那么挑赶紧找个男人嫁了。
就连朋友圈都会发现,一些所谓的老板一边转着某网红作者写给实习生的文章,一边暗示自己大小也是个老板。
印度哲学家奥修曾经说: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走路。
而自卑者多数是曾经没有拥有过才会长久的失落失望而自卑。
这样的心理落差使得他们一旦拥有,就会保无保留的拿出来炫耀,毕竟自己现在也拥有了。
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
所以一旦对方拥有了,他仿佛能从中找回失落依旧的自信。
这样的自信仿佛鲁迅笔下《故乡》中一会儿说别人有“三房姨太太”,一会儿又说什么都瞒不了自己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只能在不善言谈的人面前卖弄口舌显示自己多么的能说会道。
最令我难以理解的是,很多人的幸福感抑或是快乐的源泉,更多来源于和对别人的比较中。
仿佛这种高人一头的比较中稍稍取胜于人,便是一种莫大的成就,这样的成就或可称之为“优越感”。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其实一个人炫耀之后期望能得到的,才是他真正所缺少的。
就像一个小朋友向周围的伙伴们炫耀自己的新玩具,他所期望更多的是来源于伙伴们的羡慕和认同,羡慕他有新玩具,认同他是个有新玩具的人。
这种羡慕和认可才是他最想得到的。
别把偏见和歧视当成你的优越感
03
在武汉上学的时候,就常常听见很多武汉的本地人称呼外省人或者外来务工者为“外码”,这个词有“外行”的意思,但更多的时候是用来称呼外地人的代名词。
在很多场合中我见过不少的武汉人满嘴挂着这些外码怎样怎样,满脸写着志得意满式的歧视和瞧不起,仿佛这样的地域差别都能让他获得精神上的胜利。
偏见和歧视永远都是成本最低的优越感。
当“乡下人”“外地人”“下等人”的声音不绝于耳时,热衷于这种低成本优越感的人,内心该是何等穷酸。
我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剧情中一位城市妈妈带着孩子去路边的便利店买雪糕。
一位农村打扮的服务员拿雪糕给孩子的时候,顺手帮孩子把外面的包装袋拆开了这原本是件好事,但那个妈妈一脸不高兴就开始骂人了,指着小姑娘说,
谁让你拆开了,我让你拆开了吗?儿子别吃了,你不知道他们农村人多不爱干净。
时至今日我都忘不了那镜头里,小姑娘满眼泪水含在眼眶里委屈的模样。
我也不知道是哪些人生来就有这样不知所以的优越感,甚至放肆到可以随意践踏和攻击别人的尊严和人格。
如果有,那应该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未曾真正的看清过,那应该是他们对自己内心的阴暗和卑劣从未正视过。
别把偏见和歧视当成你的优越感
04
相信前段时间那个北京地铁小青年打人抢手机的事件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视频中小青年一口一个“外地X”,骂出来的词汇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我也不知道“外地人”哪里有什么不对?
或许也就是这样偏见和歧视的家庭环境中,才能调教出这样出口成脏的儿子来。
有些人的优越感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歧视之上,城市人歧视农村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消费者歧视服务者。
正是由于这样一环一环的歧视链中,滋生了多少靠着这样的低成本优越感苟延残喘的社会蛀虫。
可是这些人不知道,一旦你对某件事有了优越感,那这种优越感会将你一步步推向道德和底线的深渊。
不得不说,偏见和歧视是横亘在人们心与心相互交流之间一道永恒的马奇诺防线。
偏见是先入为主的自我判定,歧视更是毫无依据的心理暗示,可以说很多人或多或少地都会有点依赖这样的偏见和歧视。
这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欢乐颂》,刚开始老江湖樊胜美看不上傻甜白邱莹莹,白富美曲筱绡也看不上她眼中的“捞女”樊胜美,比曲筱绡更高等的高智商海归金领安迪倒不随便鄙视谁。
但是观众不也替她把不学无术小家子气的曲筱绡给鄙视了?
能够收获观众迅速进入自我判定的效果,或许也是这部电视剧这么火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注定只会用偏见和歧视的目光来观察世界,那他将永远都看不到世界的真相。
别把偏见和歧视当成你的优越感
05
在2017年的里约奥运会中,以0.13秒的劣势屈居亚军后,孙杨的情绪跌落到了谷底。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夺冠的霍顿还在孙杨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澳大利亚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自己不过是赢了一名兴奋剂选手,孙杨也毫不客气地回应:
每一位来到奥运会的选手都应该受到尊重。
还记得在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结束之后,不计前嫌的孙杨在泳池中几次欲与霍顿握手庆贺。
而霍顿均视而不见,故意主动避开孙杨,去和其他选手握手。
而通常,相邻泳道的选手之间都会互相握手致意。
在决赛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再次提及了此事,霍顿明确表示,自己确实有这样的评论,并再次强调“孙杨就是一名兴奋剂选手”。
稍稍来迟的孙杨,在得知霍顿的言论后,给予了霸气又不失风度地回应,
清者自清,这是澳大利亚人的小伎俩,我觉得每一位能够来到奥运会的选手都应该受到尊重,没有必要靠这些小把戏来影响对方。
就像孙杨说的那样,每一位选手都应该受到尊重,没必要靠这样的小把戏来影响对方。
可笑的就如同霍顿这样为了优越感而优越,为了不被别人的成就比下去而优越,没有同理心、也不管对方的现实处境。
那种表演性的秀优越,也许会让人自得于一时,但它也意味着你承认这类偏见和歧视的合理性,这本是就是多么的讽刺。
真正有能力和远见的人,一定不以偏见和歧视来建立自己的地位和人格,何必为了偏见而偏见,为了歧视而歧视?
把偏见和歧视当成自己的优越感,这样的人其内心是何等的阴暗和卑劣,这种的人生又活得和其失败?
在这件事上,孙杨和霍顿的人格与修养高下立判,真不可同日而语。
别把偏见和歧视当成你的优越感
06
在现今的生活里,很多人常常拿别人的隐私和痛处说笑,拿别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评头论足。
仿佛在对别人的指指点点中,自己就好像显得如何有品位,如何有见识一样。
前公司有位部门经理,经常仗着自己是部门经理常常对别人穿着打扮评头论足。
成天不是说这个同事今天穿的low,就是说那个同事昨天脚上的鞋子是高仿,久而久之大家对她的高谈阔论没有一丁点的兴趣和好感。
因为我们都知道,但凡她一开口周围必有人中枪,必有人受伤。
这样把自己的快乐和成就建立在对对方的评判中的人,任谁都不会喜欢她。
真正的优越感是不需要证明的,它不需要证据,不需要证人,也不需要争辩,一个真正的优越感马上可以被任何人认出来。
即使那个人只有很少的聪明才智也能够认出来,真正的优越感有他无法抗拒的魅力。
记得在看《奇葩说》中,蔡康永就曾经说,
看到别人做不好时,也许会暗爽在心,得到一种”我比他聪明“的优越感。
但真正聪明的人,是观察别人为什么做不好,然后警惕自己,尽量不要犯相同的错。
那些只爱发出嘘声的人,应该是打算一直在台下当观众,而那些警惕自己的人,则是在准备:有一天要站上舞台。
凡事求诸己,特别是看到别人犯错时,更要想到自己将来千万不要重蹈覆辙,而不是只知道戳着别人的伤口拼命的撒盐。
真正拥有优越感的人,从不会说自己家境如何优渥,从不会说自己吃住如何豪华,更不会说自己北美南澳到处飞。
因为他们深知也明白,真正的优越感来源于别人发自内心对你的认同和赞许,而不是言语上的打压和践踏,这样的优越感才是最值得追捧的优越感。
别把偏见和歧视当成你的优越感
07
在《傲慢与偏见》中有这样一句话,
虚荣与骄傲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自己的估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当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在病态地通过伤害别人的手段去索取一种所谓的“优越感”,不难发现要么就是这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出现错误的偏差,要么就是这部分群体本身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认知极度的不健全。
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意着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活着又该有多累,他的内心又该有多脆弱?
一个人可以喜悦,但千万不要有优越感,优越感是无知与狭隘的体现。
世界已经如此喧嚣,又何必再带着偏见和歧视的态度去和别人叨扰?
也希望每一个人都不用活在用偏见和歧视堆积的廉价优越感里,因为这样的人生真的太失败了。
一个人他最真实也最纯粹的优越感,必是战胜自己内心的邪恶而收获的愉悦,必是帮助他人而收获的尊敬,必是他平和面对世界的态度和信念。
而绝对不是通过伤害他人的尊严和脸面去获取那份所谓的优越感。
最后我想用海明威在《真正的高贵》中说的那句话和诸位共勉,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