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结婚这件事,有过恐惧吗?…… – 女娲共享

你对结婚这件事,有过恐惧吗?……

女娲共享导读:所有的关系,都是互动的结果。很多时候一个人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并不“渣”,但是我们有意无意的态度,塑造了一段“渣”的关系。

在各种婚后出轨、婆媳争吵、产后抑郁的新闻频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说,真的不敢结婚了,更不敢生孩子,如果为人妻或早或晚都要面对这样的待遇,那还不如一个人。

曾经认为,害怕结婚,只是因为从没遇到过一个让自己不恐婚的人,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人也始终没有出现。

但慢慢地,身边结婚的越来越多,所有人都说,别做梦了,将就将就得了,不就是过日子嘛,再不找,就更来不及了。

但是生活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呢?

难免要面对婆婆的刁难和控制,另一半的出轨,家庭责任很可能得不到对方的分摊和支持。

想到这里,真的不愿再想,也不敢再想。

还是一个人吧,虽然没有陪伴,但至少也没有伤害。

伤害,好像就是婚姻的副产品,逃也逃不了,躲也躲不过。

然而婚姻真的这么可怕吗?

01

对结婚的恐惧

在于不相信可以遇到对的ta

错的人

很多人恐婚,确实是因为没遇见,或者根本不相信会有让ta不恐婚的人。

小A来找我咨询的时候,刚从国外留学回来。

她觉得家人催着她相亲让她压力很大,而且,说实话,她真的对婚姻一点信心和向往也没有。

她习惯了一个人住,经常独自旅行,有几个交情很深的朋友,但是不常见面,也不喜欢吵闹的社交场合。她学的是设计,经常有各种各样奇怪的点子,觉得自己很奇葩,如果和另一个人一起生活,一定很快就厌烦了。

后来我发现,她恐婚,其实是因为她根本不相信有这样的男人存在。

这就是我们不合理的信念。

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的教育:不要贪心,不要做梦,不要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王子只有童话里才有。

于是当我们到了结婚的年纪,也就理所当然地告诉自己,能和我一起幸福快乐生活的男人根本不存在。

问题就是,如果你根本不相信他的存在,即使他出现了,你也不会认出他来。

于是我和小A一起工作,做各方面的评估,从她过去的经验和她喜欢的生活状态中总结,确定了理想适婚男性的特质。

这下她就不盲目了,很快就排除了不符合条件的男性,而留下来的,自然就是我们认为合适的。与合适的人谈恋爱,自然受伤和不快乐的概率也更小一些。

我们列出的表帮助小A排除了很多明显不适合的人,她也很快在去美国出差的时候遇到了大学时代的男神,男神竟然也喜欢她,她觉得这是以前完全不敢想的事情,简直太幸福了。

因此,有时候我们恐惧婚姻,经常是因为遇不到那个让我们不恐婚的人。

但是在遇到之前,我们得先相信他存在,才有找到他的可能。

02

如何找到那个让你不恐婚的人

寻找

就像我前面写过的一样,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需要。

比如小A,她很独立,需要很多空间,那自然和粘人的伴侣在一起不会幸福,因此“独立”和“尊重”就被加在了她的列表当中。

她很幽默而有创意,总在不断地变化,追求不一样的生活,所以自然不能找一个沉闷的人,“有趣、幽默”就成了必备条件。

鉴于她在国外生活过很久,那么找一个“有国外生活经历,或者至少看过这个世界”的男人就非常有必要。

但在小A根据那些特质找到男神后,故事还没结束。

两个月之后,她又告诉我,男神还有一个纠纠缠缠的前女友,而且不愿意放弃美国的机会回国发展,跟她说自己还是想再“等几年”。

她伤心欲绝,很快和一个比她条件差很多的、好些项目都不满足列表的、强烈追求她的男人在一起了,然后又发生了一系列不愉快,最终怀着恨分手。

当然,这不意味着她可以无限度地随意“试错”,毕竟产生一段关系耗神耗力,所以我们需要不断从经验中总结教训。

于是我们通过和男神的关系,在列表中增加了:能把她放在首位、单身且不和任何女人纠缠。

并且,我们又通过她男神之后的那段关系,帮助她做了一些自我完善的工作。

几个月以后,小A就认识了现在的丈夫。

一年后,她们结了婚。第三年她怀孕的时候告诉我,很幸运遇到一个不但三年都没让她厌烦,而且还越来越喜欢的人。

因此,除了筛选出某些特质外,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并且总结所有过去的关系,列出自己的“适合表”。

要知道,在这个表列出来之后,你或许会像小A一样,不是马上就能找到“那个人”,但是你也离他近了很多。

03

幸福的婚姻

其实都是可以被“塑造”的

塑造

找到了“那个他”后,幸福的婚姻还需要我们的努力。

其实,我们的男人和我们的婚姻,都是我们自己“塑造”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早就做了实验。他们从一所小学随机选了18个班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前途者”,并请他们保密。

然而,在那个学年结束的时候,心理学家们有对所有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几乎所有的18名学生,智商都提升了至少10个点,而其中的30%更是提升了22个点!

同时,这些学生的性格也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所以,我们对一个人的期望,也会改变一个人的整个状态和行为方式。

教师受到心理学家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引发了学生积极的表现。

而学生们的积极表现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使期望成为现实。

但是如果我们抱着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男人都花心、我老公就是懦弱的心态,怎么可能塑造出善良、忠诚、勇敢和负责的男人呢?

所有的关系,都是互动的结果。很多时候一个人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并不“渣”,但是我们有意无意的态度,塑造了一段“渣”的关系。

所以从现在开始,无论你是否有伴侣,都需要改变“抱怨”和“痛恨”的心态,而是对异性、对你的伴侣,传递正面的信念和愿望。

04

婚姻中,比起奢求无条件的爱

更重要的是主动去分享

分享

人们对于婚姻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对方应该给我们无条件的爱。

抛开繁琐的定义和原理,婚姻不过是一种人际关系,它是一种社会交换和共同创造。这其实也就告诉我们,不要在婚姻中奢求无条件的爱,这样的梦是注定会破灭的。

很多人都说:“我就想找一个人无条件地爱我、关心我、对我好,这样有什么问题吗?”

世界是公平的,付出与回报也是平衡的。

如果我们想要对方给我们保护、乐趣、温暖,我们也需要提供能够帮助对方的东西,比如关爱、同样的乐趣和智慧……

所以最好的婚姻,其实是关于两个人如何通过分享彼此所拥有的,而达到各个层面的“共同富裕”。

当我们放弃寻找无条件的爱时,反而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亲密关系,与对方分享,共同努力提升自彼此的内在和外在,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

那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思考一下,在付出之前,我们是否已经明白他有什么样的需要呢?

分享自己拥有的,也分享ta需要的,这才是良好关系的持续。

写在最后

很多恐婚的人,往往最后会因为被催婚到无可奈何,随意地找了个人结婚。

但很多婚姻中的不幸,都来自于婚前的将就。加上自己本身对婚姻的负面期望、处理不当,往往这些恐婚的人,最后真的陷入了自己恐惧的那种婚姻状态。

其实,婚姻本身并不可怕,我们只是需要更了解自己究竟需要和适合什么,同时更了解关系运作的方式。

适合结婚的人,并没有模板。但是幸福的生活,有套路可寻。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