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少年的欢愉,中年的焦虑,老年的渴求…… – 女娲共享

中秋节:少年的欢愉,中年的焦虑,老年的渴求……

女娲共享导读:他们尝过太多日常的孤独,本来已经习惯这种日子。可是,中秋节还是唤回他们对生活的一点渴求。然而用不了几日,气氛终归平静,孤独终究是常态。

过节并不意味着节奏放缓,反倒是打破日常,进入一种应接不暇的洪流。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被文化和人情固化下来的中秋节,俨然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一环。过去交通闭塞,经济缓慢,活动半径比较小,“团圆氛围”的感受或许并不凸显;反倒是物质匮乏,人们比较期待收获季节的“吃喝氛围”。

现在的人们,“吃喝氛围”已经不再作为节日的重要标配。更在乎,过节的时候家人能不能团聚。年轻人都远走他乡,为理想和生活奔命,一年之中能团聚的日子少得可怜。老人们对于这种节日的渴求,也仅仅出于对儿女的期盼。一年一度,对少年而言总是欢愉,对长者而言就是一种对人生的又一次感叹。

一:只关心食物和传说的少年

不管那一个时代的少年,中秋节对他们而言,就是美味食物和惊险传说的大荟萃。他们不青睐大鱼大肉,却是名副其实的糖食主义。他们不太关心文化精髓,却硬要在各类传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都说少年欢愉,不知愁滋味,可真正懂得少年美好的时候,却早已一把年纪。

中学时代,不懂世事,却装作异常老练。学着海子的腔调,关心粮食和蔬菜,可惜家里的柴米油盐,从来都是老人们的范畴,少年们碗都不曾洗过几回,关心的尽是自己躁动的青春。至于海子所说的“海景房”,地皮早已不同往日,能租得起就算是不枉青春,至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光景,早已在“面朝人海,前途迷茫”的丧性中被死亡。

说到底,少年还是好。中秋节可以吃月饼,一口气吃下三四个没问题。不用关心房价涨跌,不用关心老板脸色,不用关系父母身体,不用关心爱人情绪,总之自己过得好,就总能在中秋节里大胜而归。说到底,过节过孩子,人类真是个偏爱新生代的物种,所以才一直向前。

二:夹在两代人之间的中年焦虑

生自己的和自己生的,终归是每一个人最柔软之处。不能拒绝、不能回避、不能漠视。如中秋节这种节日里,中年大叔向来是比较焦躁的,眼看孩子就要长大,面临各种升学,就业,成家的问题。眼看父母就要变老,同样有养老,养病,送终的问题。

面对一桌子菜,满心欢喜之时,却透着几分不安。孩子吃的越香,玩的越开心,老人头发越花白,话越稀少,就越感到生活的彼此相抵。新生代带来的生机和老一辈留下的消沉,或许是中年人最难承受的一面。

他们舍不得这种场面的终结,却又不得不被生活再一次撕裂,走向更远的地方。外人看到的终究是美好,那些路上荆棘,人情的冷暖,终究只有自己知道,一场短暂的团聚不能改变什么,却终将留下不舍,中年的焦虑很多时候,就是那种难以回去的故乡感和家园情,他们在那里停留过,却终将活在回忆里。

三:老年的孤独终将不可回避

人老最怕过节,尤其还面对的都是些新生代的孩子,自己坐在桌子的C位,看着自己的子孙们透着喜悦,却不免有些伤感。或许是太开心,或许是怕这种场面越来越少,总之各种情愫会涌上心头,眼前的一切是真是假,真的不好说。

他们尝过太多日常的孤独,本来已经习惯这种日子。可是,中秋节还是唤回他们对生活的一点渴求。然而用不了几日,气氛终归平静,孤独终究是常态,老人们只能在夕阳里呢喃,在路口边张望,即便都是徒劳的,也要在自我感动中期盼。

人终其一生,还是孤独的。情感依托,精神支柱,物质保障,这些旁外的因子终究离我们而去,就如老人眼里的中秋节一样凄凉。

是的,每一代人都有相应的时代,每一个阶段都有人生的枷锁。一场被浓缩的节日终将会平息,能激励我们的大抵就是生命中可以承受的重量。

一场中秋节,聚不出长久,也丢不得礼数,该做得一件不少,该忙碌的终究在日常。这大概就是当代人最难逾越的金线。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