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他,请给他快乐的童年……
“爱玩的孩子健康,会玩的孩子聪明,常玩的孩子善于与人合作。”游戏,是孩子童年的棉花糖,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沃土。在孩童阶段,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违背成长规律的做法会深深伤害可爱的孩子。
生命是一个需要慢慢积累的过程,孩子的幼儿阶段应如何度过?今晚,我们一起读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黄进的这篇文章↓↓↓
知时·顺时·适时
为何学前教育要“去小学化”
小学化的学前教育是一种逆时的教育。其最明显的弊端就在于这样的学习是低质量的,无效甚至是有害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最为明显观察到的,就是儿童普遍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走神、发呆或者被动、抗拒,对学习任务缺少意义感。即便学会了几个词语或者几道算式,却只使用了机械记忆的方式,并没有产生体验和理解。
更为隐蔽、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破坏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背离了儿童身心发展自然规律的教育中,教师和父母会发现孩子学不会、记不住、写不好,会归因于孩子“贪玩”、“注意力涣散”、“笨”,使得很多儿童小小年龄就处于焦虑和压力之下,对生活和生命都失去了积极的感受。
关于儿童发展,我们需要“知时”,这意味着要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儿童身上,潜藏着人类进化的智慧和秘密,值得成人去了解和研究。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由动作而具体形象。因此,小一些的孩子用动作去表达想法和情感,做了再想,边做边想,通过做来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稍大的孩子喜欢玩假装游戏,假装爸爸开车、妈妈照顾宝宝,扮演警察和厨师,正是将他们具体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地表达。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和幻象来讲故事、画画、搭积木,并不是完全遵照现实的逻辑,也是这个时候的恰当表现。另外,虽然儿童发展有着比较一致的顺序和阶段,但每个儿童又都有自己更为特别的时间地图,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到达同一个地点,更何况还存在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并不能相互进行简单的比较。
我们需要“顺时”,这意味着要尊重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生命本就具有积极主动去建构自身的倾向,是值得敬畏的。儿童的发展情形和他们表现出来的兴趣和需要联系在一起。教育家杜威说过,兴趣往往是能力的征兆。对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投入关注,就意味着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发展时机,这种时机是自主涌现的,因此蕴含着生命内在的力量和丰富的可能性。学龄前阶段的儿童并不适合于一种被成人切割、控制得过于精密的时间安排,他们需要有时间去游戏、去运动、去幻想、去交朋友,这样才能让生命自如地呼吸。顺应儿童的发展时间,顺应儿童的天性,不仅能保护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本能,而且能让他们有能力建构一个完整的自我,奠定一种积极的人生。
……女娲共享社区